Service
一.背景與問題分析
機械手臂是由履行系統、驅動系統、操控系統等幾大部分組成,是靠伺服模塊和運算基板來傳輸數據相位等參數,以控制伺服電機來完成各種復雜動作。
目前,隨著自動化機械手臂工藝多樣化,功能逐步提升,它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,但是隨之而來的EMI問題也逐步顯現出來,產品中多個功模塊都會產生極強的電磁輻射,比如高功率的供電系統,驅動板繼電器通斷切換產生的脈沖雜訊,還有伺服器本身單體EMI不合格而產生的耦合效應,等諸多因素,都會造成產品最終EMI檢測不合格。
二.整改前
三. 整改措施
根據以上的分析確定以下改善對策:
1, 從板級進行改善, 降低主板上的電磁輻射。
主板分析:使用 ES-67 診斷分析儀進行板級的近場測試分析,
首先,用設備的近場探頭定位到主板各個區域,進行主板全方位近場掃描,數據顯示 30MHz~60MHz 頻率段較高;
然后,通過 ES-67 的智能分析軟件,診斷定位這個頻率段的主板區域位置,以下智能分析的圖形顯示,問題的根源在電源與數據信號的輸入/輸出端口區域(如下圖紅色區域);
這幾個端口診斷出輻射偏高,而端口的連接線材直接延伸到屏蔽箱體之外,完全暴露在空間, 形成天線效應。
由此,我們就診斷出雜訊的源頭與傳輸路徑,下一步就是確定改善方案了。
對策 1: 對主板 24V/3.3V,等電源輸出端口(如下圖端口位置)進行 L/C 濾波處理,對板上數據控制端口增加電容濾波,(根據數據頻率點,選擇器件規格,L 選擇貼片FERRITE BEAD300 歐姆, C 選擇貼片300pf/50V 左右。
在增加 FERRITE BEAD 同時增加電容下地濾波。
對策 2:對晶振時鐘信號地進行切割,讓晶振地在最短路徑回到,IC 地,盡量保證不串擾到其它區域。
2 ,優化各類線材。
機器內部和外部的連接線材種類繁多,有些接地不良,有些屏蔽不到位,有些走線,方式錯誤,等等問題導致相互干擾。
經分析做以下幾方面的改善:
對策1:增加屏蔽線的接地鎖付端子,讓屏蔽層與數據地就近連接,形成最短回流路徑。
對策2 :改善線材端子的接地方式。
線材屏蔽層與端子之間,由之前的端點連接改為 360o金屬環焊連接,可以最大 程度防止 clock 信號或 D+/D-差分共模雜訊發散。
對策3:優化線材長度與走線方式。
所有線材減短到最合理的需求長度,線材越長,增加耦合干擾的機會越大。
合理布局走線方式,所有走線避開干擾源周邊,電源走線和信號走線分開固定。
對策4:對部分線材增加濾波器與磁環處理。
有些及時增加了 EMI 對策之后的線材,仍無法完全消除雜訊,需要對伺服器的
連接線和導軌外部線材增加磁環處理,磁環的位置需經過現場測試調試。
對策5:加強機箱屏蔽,增加密封性。
電源屏蔽機箱內的電源部分,雖然增加了濾波器,起到了很大的作用,但由于機箱
屏蔽效能不好,極大地降低了濾波器的功效,于是對機箱的開合縫隙的尺寸重新優化,縫隙
降低到 0.5mm 以內。
四.整改后
五:總結與建議
當我們對一個產品進行EMI分析時,首先要從板級入手,評估PCBA是否依照EMC設計規范進行線路/器件的布局,雖然從板級入手可能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,但這是成本最低,也是最適合批量生產的對策方案。
其次產品的結構,線材等周邊布局要合理,這些區域是容易導致EMI輻射發散的重點地方,整體走線合理(如高速數位信號線和模擬信號線分開,電源線和數據線分開,帶有嚴重串擾電磁雜訊的線材和其它線材分開,等等)。
其實EMI問題并不難解決,也并不是一定要增加很多成本,只要從板級問題出發,再注意周邊/結構的設計,就可以很順利的解決EMI問題。
